文:楊一凡
來源:硬殼INK(ID:xjblvyou)
生活中的很多場景都自帶記憶點。
比如聽見《恭喜發(fā)財》前奏,就想到年關(guān)將近。
看到糖葫蘆出攤,才意識到時間已經(jīng)進入深冬。
?
每年這個時候,北方城市的朋友迎來血脈覺醒,具體表現(xiàn)是聽見糖葫蘆的吆喝聲就走不動路。
不論天氣多冷都要摘下口罩,嘗一口摻著冰碴的糖葫蘆。
夏天第一塊西瓜、秋天第一杯奶茶,都難以撼動冬天第一串糖葫蘆在北方人心中的地位。
當(dāng)我們走上街頭,發(fā)現(xiàn)糖葫蘆早已不是記憶里的酸甜兩種味道。
如今的糖葫蘆,顛覆了人們的刻板印象,日漸走向“抽象”。
有網(wǎng)友評價:“糖葫蘆年年都很有看頭,但唯獨今年強的像是要考研?!?/p>
01
糖葫蘆創(chuàng)新,強如考研
也許是習(xí)俗的傳承,亦或是低溫對糖葫蘆脆殼的天然保護,糖葫蘆主要在北方流行。
其中又以東北最為出彩。
和前幾年文娛行業(yè)的“東北文藝復(fù)興”類似,東北的糖葫蘆也在經(jīng)歷復(fù)興。
?
東北糖葫蘆在創(chuàng)意方面最具顛覆性,隨便走到街邊一家糖葫蘆攤前堪比獵奇主題展覽。
究其原因,一方面是因為這里糖葫蘆有著海納百川的包容性。
水果、蔬菜、海鮮、點心什么都能往里塞。
藍莓、草莓,黃瓜都是常見內(nèi)容物。
各種內(nèi)容物夾出了差異性。
兩層山楂之間夾著的,就是這家的特色。
糖葫蘆流派之多,涉及地區(qū)之廣,為了方便大家站隊,我們特意自制了一份表格。
在干什么都要追求“出片”的今天,主打視覺系的糖葫蘆益異軍突起:
1米長的糖葫蘆像一種兵器,有網(wǎng)友拿著它招搖過市,引得路人側(cè)目。
有網(wǎng)友忍著胳膊酸痛將巨大糖葫蘆帶上地鐵,兩人端坐在車廂里,宛如兩尊門神。
據(jù)說在一些城市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了1.8米長的異端加長款,比人還長的糖葫蘆因為重力垂下枝頭。
與之對應(yīng)的是迷你型糖葫蘆。
除了最常見的山楂,還有草莓、獼猴桃、橘子等口味。
主打一口一個的精致體面,吃完甚至不會蹭掉口紅的便利。
迷你款雖然小,但也能以量取勝,有人將小糖葫蘆制作成糖葫蘆花束一起售賣。
有的糖葫蘆入鄉(xiāng)隨俗:
?
在其他城市,糖葫蘆有一種入鄉(xiāng)隨俗的包容性,借糖葫蘆的殼,把當(dāng)?shù)靥禺a(chǎn)夾在其中,內(nèi)容物如魔方一般千變?nèi)f化。
到了天津加麻花、到了內(nèi)蒙加奶皮子,在青島變成了梅花烙。
在創(chuàng)新方面緊跟潮流,前陣子因綜藝大火的內(nèi)蒙古的奶皮子、熏雞都能被糖漿封印進糖葫蘆。
有的糖葫蘆則和世俗相悖:
更有想象力的年輕人不滿足于傳統(tǒng)糖葫蘆選項。
炸雞、蛋撻、牛油果制成的糖葫蘆,在今冬大受歡迎。
今年,“萬物皆可糖葫蘆”逐漸成為一種點金術(shù),只有你想不到,沒有他們做不到。
漢堡王、德克士等品牌也紛紛下場做起了糖葫蘆相關(guān)營銷。
02
糖葫蘆終成宇宙
時至今日,糖葫蘆的內(nèi)容物千變?nèi)f化。
而它也早已從某種食物抽象成一種概念,即“使用糖漿包裹的,串成的食物”。
掌握這個公式之后,竹簽串成的鍋包肉、拔絲紅薯似乎都成了廣義糖葫蘆。
冬天得到第一串糖葫蘆,深入人心。
冬天的寒冷,讓糖漿凝固,得益于北方冬天超低的室外氣溫,
糖葫蘆長期放在室外的天然大冰箱里冰鎮(zhèn)。
冬天吃糖葫蘆和人造節(jié)日不同,幾乎是刻在了每個人骨子里的記憶。
?
哪怕只在北方城市流行,哪怕只賣冬天一度,也并不影響糖葫蘆品牌加盟店開遍全國各大城市。
糖葫蘆連鎖店和糖葫蘆自助店也隨之出現(xiàn)。
散落全國各地的門店一定程度彌補了大家小時候不能暢吃的遺憾。
都市人有自己的血糖擔(dān)憂,低糖需求出現(xiàn)后,代糖糖葫蘆隨之出現(xiàn),但目前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適應(yīng)過程。
糖葫蘆可以看作是成年人的童年追憶。
“成年人的味蕾已經(jīng)對周圍大多數(shù)食物失去驚喜,但無論你是什么年代生人,糖葫蘆都還是記憶深處的穩(wěn)定口味?!?/p>
“即使時隔多年,糖葫蘆還是會讓人拿在手里就口舌生津的存在?!?/p>
可以說,只有把自己當(dāng)孩子的人,才格外渴望在冬天吃一口甜。
糖葫蘆花樣變多的另一面,是價格的水漲船高。
?
本地生活軟件顯示,市面銷售的糖葫蘆的價格在10-15元左右,社交媒體上巨大糖葫蘆固然出片,價格也在49-99元不等。
3顆草莓20多元,一大串糖葫蘆46元,記憶中的糖葫蘆早已不是你記憶中的價格,更像一種獵奇心理下的童年補票。
仔細回想,這些年一米烤腸、一米薯片、一米草莓塔都已經(jīng)被拉長一遍,至于你選擇哪一種,豐儉由人。
此外,糖葫蘆外形日漸抽象的原因也很有趣。
對東北路邊的糖葫蘆攤來說,糖葫蘆大閘蟹更像是一種招攬顧客的移動招牌。
在競爭激烈的同行中,一眼從眾多小攤中脫穎而出才是重點。
被糖漿包裹全身的大閘蟹像一塊無字廣告牌,傳遞出一種萬物皆可糖葫蘆,來買我家準沒錯的信息,成為吸引客人注意力的利器:
有南方游客在網(wǎng)上分享說自己在哈爾濱遇到過冰糖辣椒,老板聽說是四川游客,一定邀請他嘗嘗新款。
而那些極具視覺沖擊的巨大糖葫蘆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商家的引流款。
只要你在社交媒體下留言詢問“哪里有賣?”,宣傳效果也就成功了一半。
?
在互聯(lián)網(wǎng),還有很多網(wǎng)友曬出自己食堂或校園周圍依舊保持親民價格的糖葫蘆。
商販也盡可能用心制作,滿足大家的情緒價值。
其實,大家對于冰糖葫蘆真正的集體回憶并不在于它的精心整活。
而是刷遍了網(wǎng)上各色冰糖葫蘆后,默默隔空陪一根的默契。